1940年3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代表大家为抗战出了不少力,他前后总共捐了1000万多元来支持抗战。之后,陈嘉庚先生就带着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到国内了。那时候,国民政府把陈嘉庚先生当成“财神爷”一样看待。等他到了重庆,蒋介石可是用特别高的规格来接待他的。
可那隆重的欢迎仪式,还有接二连三的各种大小宴会,反倒让陈嘉庚先生心里越来越不痛快,到最后,他又气愤又失望。
陈嘉庚先生本来是带着那种情绪,打算结束这趟行程的。结果,延安那边发来了一份邀请。就因为这份邀请,他不光改变了原来的想法,而且,之前他还一直担忧找不到能救国的人,这下可好了,他特别坚定地觉得,能救国的就只有“共产党人物”了。
陈嘉庚先生为啥在延安之行后就改变了看法?这得从他在重庆那边的所见所闻来讲起。
大家都知道,抗战一爆发,那些旅居在海外的爱国华侨就都行动起来。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办法,给抗战事业帮忙,就想着能尽自己最大的劲儿,给祖国出份儿小小的力。
在那个时候啊,爱国华侨们一心想着要更有力地支持祖国的抗战大业。他们可大方,纷纷掏钱出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捐出了老多钱款。就拿1939年来说吧,据相关的数据统计,这一年爱国华侨们捐的钱加起来,一下子就超过了12.7亿(国币)。
当年国民政府一整年的军费开支大概在18亿上下。这就意味着,光这一年爱国华侨捐的钱,就比军费开支的三分之二还要多出不少。
哪怕只是一分一厘,也能把那满满的爱国心展现得明明白白。
这里面有个特别值得说一说的人,就是从南洋来的华侨陈嘉庚先生。陈嘉庚先生祖籍在河南固始,他是1874年在福建泉州固安集美社出生的,现在那儿就是福建厦门集美区。
陈嘉庚先生会旅居海外,这和他父亲关系可大了。他小时候,他父亲就在新加坡开了米店。就因为这样,陈嘉庚先生不光很早就接触到商业方面的事儿,还得到机会在南洋各处游历。
陈嘉庚先生打小就对商业运作挺熟悉的,等成年以后啊,他差不多不用别人教,自己就啥都懂了。在他30岁的时候,在新加坡开了个罐头厂。这厂一开起来,可不得了,取得了特别大的成功。从这往后,他就像武林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在商业方面一个劲儿地做出好成绩来。
他做出的这些出色成绩,给他赚来了大把大把的钱。不过,陈嘉庚先生可不只是在商业方面干得漂亮,他心里头那份爱国的感情也是特别浓烈的。
打从辛亥革命那会儿起,陈嘉庚先生就时不时地以他个人的名义给政府捐钱。前前后后算下来,捐的钱数都达到二十多万。等到抗战爆发的时候,他出手更是大方,全力去支持抗战的事儿了。
不光自己到处去跑着成立爱国组织,还当上了会长。而且还带头行动,一回又一回地筹集钱,这些钱全都拿去支持抗战事业了。
但那时候陈嘉庚先生一直是在海外生活,对国内的状况知道得不多。他筹集来的钱,差不多都给了国民政府。至于对咱们党,陈嘉庚先生当时也就只是通过看报纸了解一些情况罢了。
那时候,陈嘉庚先生把救国的期望更多地寄托在了国民党身上。就他当时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他认为国民党是有能力挑起救国这副重担的。
陈嘉庚先生心里揣着这样的想法,在1940年回到国内。他是一位爱国华侨,就想着要亲眼瞧瞧祖国的人民到底是咋抵抗那些侵略者的,而且还特别想知道被他寄予挺大希望的国民党,在抗战这事儿上都做出了啥样的成绩。
可他在重庆经历的一连串事儿,一下子就把他以前的那些认知给彻底推翻了。
1940年3月25号那天,陈嘉庚先生费了好些周折才到了重庆。就这么一位被看成是“财神爷”似的人物来了,重庆这边可是准备得特别充分。在蒋介石的吩咐下,从该怎么欢迎陈嘉庚先生,到具体咋接待他,那都是照着最高的规格来办的。
不光有一千多人组成的欢迎团在机场等着迎接,而且后面一连串的行程,蒋介石全都安排得特别细致。
精细到啥地步?这么来讲吧,吃穿住行那可都是特别奢华的。
就接待规格这方面来说,重庆那边确实做得特别到位。不过即便这样,陈嘉庚先生还是觉得挺不舒服的。
他之所以心里不舒服,是因为没料到啊,当时祖国正处在抗战时期,可他在重庆瞧见的净是些歌舞升平的场面,宴会一场接一场地办,各种各样的珍馐美味多得看不过来,这和他原本想象中的情形压根儿就不一样。
那时候啊,侵略者正在咱祖国的土地上到处张狂作恶,也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在战火里头苦苦挣扎。可国民党那些当官的,就跟没看见这情况似的,还是一个劲儿地毫无顾忌地吃喝玩乐。
让他特别惊讶的是,有一回他去参加一个宴会,那宴会举办的地儿可太豪华了,豪华得他都觉得够奢华的。后来一打听才晓得,就这个差不多能和皇宫比美的地儿,竟然只是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名下的会所当中的一个。
陈嘉庚先生经历了好些事儿,可把他给失望坏了。他瞧见那些国民党的大官儿啊,一个个过的日子那叫一个奢侈,而且还瞅见不少这些大官儿借着公事的由头去办自己的私事,干那种徇私舞弊的勾当。
这跟他原本想象的情况,压根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陈嘉庚先生心里挺失望的,更多的还有愤怒劲儿。那时候他就跟身边人讲:“瞧瞧这些国民党的大官儿,一个个都贪污腐化,就这德行还咋能治理好中国,照这么个情况发展下去,国家的前途可真让人担心。”
在这时候,陈嘉庚先生心里也有了重重的担忧,他认为“救国这事,还没见到能担当起来的人”。
陈嘉庚先生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后,心里特别失望,本来都打算就此结束行程了。可这时候,收到了一封从延安发来的邀请信,就因为这,他暂时把结束行程的想法给放下了。
大家都晓得,抗战刚开始那阵子,因为受到好些个原因的限制,咱党在搞统一战线这块儿的工作相对来讲是比较弱的,特别是在团结像陈嘉庚先生这样的爱国华侨这方面,那就更是这样。
国民党故意搞宣传去抹黑咱党,结果使得好多爱国华侨对咱党的印象不咋地。
党中央知道陈嘉庚先生回国这件事后,就觉得这可是个特别好的能“以正视听”的时机。要是能请陈嘉庚先生到延安来一趟的话,那不光能让咱们党和海外侨胞直接打交道,还能借着这个机会,让那些爱国侨胞对咱们党有个认识。
于是,中央给在重庆的董必武、叶剑英他们下了指示,让他们一定得想法子请陈嘉庚先生到延安来一趟。
指示看着简单,可真要做起来就太难了。为了能让陈嘉庚先生答应来延安,董必武和叶剑英都亲自跑去上门拜访。在这过程当中,叶剑英还干起了“解说员”的活儿,陈嘉庚先生提出的那些疑问,他都特别耐心细致地一一给出了回答。
经过好几回的沟通,陈嘉庚先生对我党算是有了个初步认识,也在口头上应下了能去那边瞅瞅。可常言说的好啊,耳听的那都是虚的,虽说陈嘉庚先生嘴上是答应了要去延安,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我党的印象就有啥变化了。
当时蒋介石知道陈嘉庚先生想去延安之后,就想尽各种办法去阻挠。
他亲自跑去游说,就想让陈嘉庚先生这趟行程去不成。可他咋也没想到,他越在那阻拦,陈嘉庚先生就越好奇,后来更是铁了心要去走一趟瞧一瞧。
最后,经过冲破好多阻力,陈嘉庚先生在那一年的5月底,总算到了延安。
他刚到重庆那会,欢迎场面可盛大。但到了延安,虽说也有欢迎的,不过比起重庆那边就“寒碜”得多咯。这儿没有那种大规模的军乐队,也见不着数不清的小汽车,就只有军民举着些小旗帜,再打着横幅来迎接他。
可就这么“简单”的欢迎仪式,竟让陈嘉庚先生瞧出了些不一样的情况。
啥玩意儿?就是那精气神儿。他瞅着列队欢迎他的那些军民的脸还有眼睛,就瞧见了一股子坚定和自信劲儿。不管是老头儿老太太、小娃娃,还是妇女啥的以及那些战士,所有人的眼睛里,那可都是满满当当自信的光啊。
陈嘉庚先生会对这种光芒感到惊讶,是因为近代以来,祖国人民一直被战火摧残着,每个人都为了能活下去忙得疲惫不堪,在这样的情形下,哪还能有什么精气神儿。
他在重庆的时候,瞧见的那些普通老百姓,一个个看着都有点浑浑噩噩的样子。可等他到了延安,看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那是满满当当的充满希望的感觉。
就因为这一惊讶,陈嘉庚先生对后面的行程满是期待。
在欢迎仪式完了之后,陈嘉庚先生来到一孔窑洞里,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穿着可朴素了,要不是跟着的工作人员给介绍,陈嘉庚先生怎么也想不到,就眼前这个高高大大的男人,身上穿的衣服还全是补丁,可他居然就是共产党的领导人。
跟毛主席一番寒暄过后,俩人很快就聊开了。这时候,陈嘉庚先生一边和毛主席说着话,一边对窑洞里头的那些摆设特别感兴趣。
往窑洞里头瞧,除了有张瞅着就知道年头挺长的桌子,剩下的就是几把破椅子了,不过都擦得干干净净的。再往更里面瞅瞅,能看到一张床,还有好多好多的书籍。
一打听才晓得,这窑洞就是毛主席办公和住的地儿。
陈嘉庚先生又一次惊讶得不行。他去重庆的时候,瞧见了好多豪宅,哪怕就是个普通军官住的地儿,那环境都比窑洞好太多太多了。他压根儿没想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居然住得这么简陋。
这才刚开始,后面还有更让人惊讶的事儿。
那天晚上,毛主席主动请陈嘉庚先生去赴宴。陈嘉庚先生一听要赴宴,心里立马就有点反感了。他心里寻思着,都说共产党穷得很,咋还能办宴会?难道自己这一天看到的、听到的,全都是共产党搞的表面功夫?要是真这样的话,那自己可就白跑这一趟了。
陈家庚先生心里存着疑惑去参加了毛主席给他预备的那场“宴会”。说是宴会吧,其实就是在毛主席住的院子门口摆了一张桌子。那桌子破得很,毛主席为了让它能显得好看点儿,特地让人拿了几张用过的报纸铺在上面了。
在陈嘉庚先生的回忆录当中,对此就有着很生动的描述。
就摆了一桌筵席,还放在门外露天的地儿。弄了张旧桌子,那桌子已经很旧了,也不光溜。拿四张纸往上一盖,权当桌布使。可巧一阵风刮过来,把那四张纸给吹得散落得到处都是,干脆就不用那纸了。
从这描述能看出来,这个所谓的“宴会”,其实和咱们农村平常吃饭压根没两样。跟不久前陈嘉庚先生在重庆参加的那场宴会比起来,那可真是差得太远了,完全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
再说到这次“宴会”上的菜,那可真是“寒碜”到家了。
那时候延安没多少新鲜蔬菜,桌上的素菜就只有萝卜拌白菜这一道,荤菜也仅有一碗炖了鸡肉的鸡汤,在鸡汤旁边还放着一大碗咸饭。
等菜端上来以后,毛主席挺不好意思地跟陈嘉庚先生讲:
我挣那点薪水,哪买得起鸡肉。就这炖鸡,是房东大娘晓得我要招待重要客人,专门把她养的一只正下蛋的母鸡给杀了炖好的。这么说来,我也是跟着你享了回福咯。
之前在重庆能吃到各种珍馐,可眼前这样的饭菜跟那比起来,简直“寒酸”到家了。不过,就这么“寒酸”的一顿饭,陈嘉庚先生却吃得特别有滋味。
陈嘉庚先生通过饭菜情况,再加上自己亲身经历看到的、听到的那些事儿,这才对共产党有了完完全全的了解,以前的那些认识也跟着改变了。在后面的行程当中,他又看到了不少,也了解到了更多情况,这下就更清楚地认准了一件事,就是“真正能救国的,正是一直背着恶名的共产党那些人”。
延安这一趟走下来,陈嘉庚先生的看法就变了。他明白了,能挑起救国重担的,只有毛主席带领的共产党。有了这样的认识后,陈嘉庚先生就开始行动了,不光嘴上说,还实际去做,就想着能影响更多的爱国华侨。打这以后啊,他还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给我党帮了不少忙,做了好多支持我党的事儿。
19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毛主席为了表扬陈嘉庚先生作出的贡献,亲手写下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八个大字。
让陈嘉庚先生心服口服的,可不只是毛主席艰苦朴素的行事作风,还有毛主席他老人家以及好多革命先辈们身上那种特别纯粹的信念。
像毛主席这样的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原本优裕的生活条件。就说毛主席吧,在1925年的时候,他每月能拿到600元的高薪,可还是毅然放弃了那样的优渥生活。
你得明白,那时候一个佃农一年下来全部的收入,总共也就两百多元罢了。这么看的话,毛主席当时每个月挣的工资,那绝对算是高工资。
要是他就这么踏踏实实地拿着那份工资,那完全能过上挺滋润的日子。可他没这么干,反倒坚决地投入到革命事业里去了。就算他那点薪水连买只鸡都不够,他也毫不犹豫地去做了。
像这样的例子,朱老总也是其中之一。
都知道吧,朱老总在1917年那会,就已经当上滇军的旅长,那时候他每个月能拿到2000大洋的俸禄。等到了1922年,他又升职成了云南警察厅厅长,这时候每个月的薪水可就多,能有4800大洋。
就在这一年,朱老总把高薪的工作给扔下了,大老远地漂洋过海,就为了去找寻革命的真理。同样是在这一年,经由周总理介绍,他正式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
就为了心里那份特纯粹的信念,他宁可不要高薪,也舍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等到1937年的时候,他都当上八路军总指挥了,可还是穷得没钱给老母亲养老,实在没辙了,只好给好友戴与龄写信,求人家借点钱来应应急。
朱老总在信里跟好友说,自己“十来年了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以后也会是这样”。就这么简单几句话,戴与龄看了是又感慨又佩服。他可清楚得很,朱老总以前那是相当风光的,可朱老总却能坚决地把高官厚禄都给舍弃了,就为了达成心里头的革命信念。这么大气、有魄力的做法,任谁能不佩服?
更让戴与龄感慨的是朱老总写在信末的那两句话。
这款东西我也没办法还给你了,就当是捐助。
这意思很清楚,既然都去参加革命了,肯定就不会把那些身外的东西当回事儿,更不会去说还钱的事儿,所以也就还不了。而且,打从投身革命开始,他就已经有了随时可能牺牲的打算,要是真牺牲了,那就更没办法还钱咯。
以前有不少像毛主席、朱老总那样特别纯粹的人,他们跑去参加革命,心里头不光有着打不垮的革命理想,还怀着一定要把咱中华从水深火热里救出来的坚定信念。就是因为他们愿意放弃所有,啥都能牺牲掉去付出,这才有了咱们的新中国。
大圣配资-杠杆配资炒股-可靠的配资门户-股票怎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