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以来一直被视作韩国的附属国,这点历史上众所周知,为什么你们的史书里反而掩盖了这些真相呢?
从2023年开始,这段在韩国网上流传开来的质问,源头其实是一些韩国学者提出的“新学说”——他们宣称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韩国的附庸国。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说法正逐渐渗透到教育体系里:1953年的韩国教科书里写着“高丽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到2007年版本改成了“与唐朝保持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到了2023年的版本,居然把“臣事”的说法全都删了,还加上了“自主朝贡体系”这个新概念。
其实的历史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苏醒过来。
那年,光州高铁工地挖出来一块断裂的高丽石碑,上面还残留着“大唐开府仪同三司”“高丽王臣金”这些字样,与《三国史记》里记的文武王献表内容一模一样。
经过科学检测,双重谎言被戳穿:那块石碑断裂的地方,不仅有1392年高丽灭亡时由自然风化留下的裂痕,还藏着1970年代用合金钢凿的痕迹——像“臣”“唐”这些字迹,被特别凿毁得一干二净。
这事儿可不是个例子。韩国一些私人博物馆承认,在过去十年里,把涉及中国的铭文故意破坏了47件;而在拍卖市场上,带有“臣”“唐”字样的高丽文物,价格竟只有同类藏品的二十分之一。
2018年,纽约苏富比因为铜钟铭文上出现“大唐贞观”字样,干脆取消了拍卖。这一事儿告诉我们,若历史变成可以随意标价购买和销毁的商品,民族的尊严也就变成了橱窗里的摆设。
在文化圈里搞“去中国化”这一套,真是荒谬得很。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但申报材料里特意淡化了和中国端午节的关系,反而强调了它的“本土特色”。
不过据历史记载显示,到了高丽时期,韩国的端午习俗其实是从宋朝传来的,连时间上的安排都参考了中原的历法。而更让人觉得好笑的是,韩国的端午祭既没有纪念屈原,也不吃粽子,跟中国传统完全不一样。
2023年的泡菜闹剧变成了国际笑料——韩国政府提前宣布“泡菜申遗成功”,可结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狠狠打脸:只不过是进入了预备名单,而且申遗的内容还是“越冬泡菜文化”这个范畴,而不是泡菜这个东西本身。
这种换吧概念的小伎俩,透露出背后那点焦虑:韩国的泡菜90%的大白菜要靠中国进口,却硬要宣称自己是彻底独立的饮食传统。
为了讲述五千年文明的故事,韩国的野史学者们就拿出了伪作《桓檀古记》。
那本书直到1979年才写成,不过里面却满是“男女平等”、“夫权”等现代用语,还捏造了“桓国”“倍达国”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国家,甚至还把苏美尔说成是“古朝鲜领土”——真是天马行空啊。
虽然韩国的正规史学界把它批为假造的,但这份伪史在民间甚至政界还是挺风行的。
看看“中国”这个词的源头,西周青铜器上的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国”写得很明白,意思就是我住在中国。这说明,中国这个称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建都的那会儿。
三千年前的青铜铭文和四十年前的伪书,这两种文明叙事,放在时间的天平上,一眼就能分出高低。
东亚古时候的政治中心,基本都是以宗藩体系为核心,新罗和李氏朝鲜一直都在中国的藩属范围内,地位挺稳定的。
公元668年,唐新联军攻灭高句丽之后,新罗的国王向唐朝表示臣服,还接受了官方的册封。李氏朝鲜在之后的五百多年里,每一位新任君主登基都必须得到中国皇帝的封赐,才能算得上正统。至于国号“朝鲜”,则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赐予的。
壬辰倭乱(1592-1598年)让人一眼看穿了“韩国是宗主国”的谎言。朝鲜被日本屠杀了几十万人,王室只得仓皇北逃,最后还是靠明朝的大军及时驰援才得以扭转局势。
露梁海战中,明朝的老将邓子龙和朝鲜的李舜臣一道奋勇抵抗,最终都英雄殉国。到现在,韩国庆尚南道还有陈璘将军的后裔村落呢——要是真的中国是附庸国,为啥还要全力出手保护他国?
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里,藏着一些唐朝文武王献上的金银器,上面还刻着“臣高丽王造”几个字。
在西安出土的687年突厥商人账簿上,有记载写到“高丽使团购买唐朝制的冕旒”;《旧唐书》也明确提到在平壤设立了高丽都督府。
像个三角支架一样,三重的跨国史料稳稳地支撑起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现代韩国的民族情绪升级,跟冷战时期的地缘格局关系可真不小。
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支持的韩国政府非常着急想建立一种远离中国色彩的国家认同感。到了1965年,朴正熙当局偷偷推出了《国史纯化纲要》,里面明确要求“把历史叙述中的事大主义”去掉。
这个想法逐渐演变成了一套体系:当局支持一些学者把高句丽(中国东北曾有的古国)说成是韩国的先辈,还把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歪解为“侵略韩国”。其实,到了7世纪,朝鲜半岛上还存在着高句丽、新罗、百济这三国,直到20世纪,“韩国”这个概念才开始出现。
经济上的依赖拉大了距离,而文化上的傲慢又让双方产生了隔阂,最终导致了裂痕。
2021年,韩中之间的贸易总额突破了3000亿美元,中国也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那年中国暂停了尿素出口,结果让韩国的柴油车都陷入了瘫痪——因为车用尿素的97%原料都依赖中国。
当泡菜坛里堆满了山东白菜,教科书却把“臣事大唐”的内容给删了,这让人觉得,民族的自信心在面对现实的依赖时,真是左右为难,进退两难。
萨德危机其实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矛盾点。自从2016年韩国决定部署萨德系统,反应立即在中国引发了强烈反弹,导致中国对韩流娱乐实行了限制措施,比如“限韩令”。像《太阳的后裔》等曾经掀起的韩流热潮,也逐渐归于平淡。
北京冬奥会期间,关于韩服的起源问题、短道速滑的判罚争议等事件,在两国的网络上点燃了不少对立情绪。
政治决定带来的文化影响,让那些曾经共同抵抗日本的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哈尔滨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也变得暗淡无光了。
名叫许筠的韩国诗人用“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的比喻来表达中韩之间的友谊,可惜如今冰壶已经裂开了——当一些人用钢凿去摧毁“臣事大唐”的碑文时,也在破坏东亚地区共同的历史记忆。
这种历史上的忧虑,实际上源于身份认同的迷失。朝鲜半岛一直深陷在中华文化的圈子中,衣着风格就跟明朝很像,农历也沿用了中原的传统,这些文化元素根深蒂固,根本割舍不掉。
正如渤海国五京遗址全部散布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韩国境内却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遗迹,有些历史说法就像没有根的泡菜,只靠从外部引进的材料来“发酵”出那所谓的“民族味道”。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用去改动历史的痕迹。
在良渚古城遗址被确认代表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时,西方那边曾以“冶金技术缺乏”为理由否认这一点,直到玛雅文明也没有掌握冶金技术后,它们才开始调整自己的评判标准。
或许,历史的真相还只是暂时被雕刻在面前,但那石粉里藏着的铭文,永远等待着被揭示。就像用紫外线扫描光州石碑残片一样,那被凿去的17个字依然清晰可见:“臣恭谨守护东藩之地,始终遵循唐历,子子孙孙,绝不敢背弃德行”。
每一块被破坏的碑文,都是东亚文明共同体遭受撕裂的伤口。
当韩国年轻人扬言“这是古朝鲜领土”对着中国地图喊的时候,大概忘了:百年前,朝鲜的爱国志士金九在中国流亡了快三十年,而中国共产党成员郑律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曲者)也曾在延安谱写抗战歌曲——那条历史的血脉,从来不是用铁锤能砸断的。
大圣配资-杠杆配资炒股-可靠的配资门户-股票怎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